新增病例比20年前减半 我国能否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

收藏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 Close
a woman in a white shirt holding a red ribbon
示意图:一名医生手持象征关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红丝带标志。(图:Unsplash/Bermix Studio)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些年来,马来西亚应对艾滋病毒的进展如何?

我国首次出现艾滋病确诊感染病例的时候,是在1986年,当年只有三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陆续传出更多感染病例,在2002更是达到顶峰,录得6978起,写下历来新高,至于因艾滋病而死亡的患者有1052人。

然而,这并非马来西亚独有的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艾滋病疫情最新情况》报告,当年的艾滋病疫情在东欧、中亚和亚洲部分地区迅速蔓延,原因包括吸毒者不安全地注射毒品,以及艾滋病毒在吸毒者及其性伴侣中迅速传播。

无论如何,本地的病例增长趋势在20年后有所减缓。到了2022年,我国新增3177起艾滋病毒感染病例,比20年前下降55%;死于艾滋病的患者为946例,同比减少10%。

每十名感染者 四人为29岁以下

从年龄层来看,患者有年轻化的趋势。过去十年来(2018年除外),20到29岁的新增患者人数取代30到39岁者,成为感染人数最多的年龄群体,而这个年龄层主要是还在高等学府求学的年轻国人。

在我国,感染艾滋病毒的患者以男性居多,不过女性患者却有所增加。在1990年,每100名患者中就有一名女性,而这个比例在32年后(2022年)提高,也就是每十名患者就有一名女性受到感染。

96%患者通过性交染病

根据世卫组织的资料,艾滋病毒可通过与感染者发生血液、乳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各类体液交换而传播。此外,怀孕和分娩期间也可能将艾滋病毒传播给孩子。

必须注意的是,即便没有“乱来”,也有可能感染艾滋病毒。接受不安全的注射、输血、器官移植,以及未充分消毒的切割或穿刺医疗操作,例如纹身、打耳洞、纹眉、拔牙和修脚等等,都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至于亲吻、拥抱、握手或共用个人物品、食物或水等一般日常接触,不会使人们受到感染。这是因为艾滋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不会通过空气或饮食传播。

在2010年以前,注射用药传播(IDU)在我国是艾滋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但从2010年起被性交取而代之,而在2022年,有96%的患者是通过性交感染艾滋病。

数据显示,2011年,45%是通过异性恋性交而感染爱滋病,同性/双性恋仅占10%;到了2022年的报告中,同性/双性恋性交染病剧增至60%,异性恋性交染病占36%。

本地艾滋病毒传播途径的趋势转变,与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关。早在1998年开始,卫生部推行了孕妇产前预防艾滋病措施,母婴传播因此大幅减少。

从2006年起,政府落实针筒替换计划(Needle Syringe Exchange Program, NSEP)和美沙酮维持疗法(Methadone Maintenance Therapy, MMT),同样明显地减少吸毒相关的感染率。

此外,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使得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有助于减少艾滋病毒相关的死亡人数,并且阻断艾滋病毒传播。

终结艾滋病 关键在于保护人权

Red ribbon for HIV/AIDS awareness pinned on a white shirt symbolizing support and solidarity.
示意图:红丝带标志。(图:Pexels/Anna Shvets)

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走上尊重权利之路:我的健康,我的权利!”。世卫组织呼吁国际社会捍卫健康权,解决在消除艾滋病方面阻碍进展的不平等问题。

世卫组织放眼在2030年彻底消灭艾滋病。除了预防和治疗,我国还需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特别是针对年轻人等高风险人群。此外,相关单位还需要展开科普活动,消除公众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

感染艾滋病不等于判死刑,更不该成为歧视的理由。通过保护每个人的健康权和减少新发感染,我们可以实现无艾滋病的一代,并确保艾滋病应对工作的可持续性。


这篇内容是由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研究系学生制作,
并由《图懂天下》编辑。

制作:黄旨慈、赖可儿、齐绥婷、沈乐雯
制图:陈惠诗
编辑:陈成辉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