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百年史·6亿令吉 数说新柔长堤世纪沧桑

收藏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No account yet? Register

1953年(左)与2024年(右)的新柔长堤鸟瞰图。(图:英国皇家空军、谷歌地图)

横跨柔佛海峡的新柔长堤,是一条不平凡的交通要道。

它集道路、铁路和输水管于一身。随着一个世纪的时局演变,长堤对人民、社会、国家的意义和重要性也跟着转变。

下来,让我们打开历史长卷,一览新柔长堤从无到有的进程。

海峡殖民地总督
克拉克 (Andrew Clarke)
首次建议修建铁路
连接新加坡与柔佛,
但因为成本高昂
且能力有限而被搁置。

连接新加坡登路和兀兰的
新加坡-克兰芝铁路开通,
用来运载乘客和货物。

欲前往柔佛新山的乘客,
先在兀兰站下车,
然后登上蒸汽动力渡轮
横跨柔佛海峡前往新山,
反之亦然。

从森美兰州金马士到
新山的铁路在6月建成。

为了满足更大的需求,
“火车渡轮”投入运作,
在渡轮上安装铁路轨道,
让火车可以通过海路
运送多达六节火车车厢,
连接两端的铁路。

马来联邦公共工程局主任
肯尼 (W. Eyre Kenny)
建议在柔佛海峡上
倾倒岩石和碎石
来修建一条长堤。

新柔长堤于8月开工,
由英国伦敦
一家工程公司承建。

按照当时的标准,
新柔长堤被誉为
远东地区最伟大工程之一

新柔长堤竣工,
货运和客运火车服务
先后运作。

新柔长堤正式开幕,
由海峡殖民地总督基里玛
(Laurence Guillemard)
主持仪式。

沿着长堤而设的
输水管竣工,
让生水得以从柔佛
输送到新加坡。

二战期间,英国炸毁
开关桥和中央路段,
并切断输水管,
以阻止日本从马来亚
进入新加坡。

日军随后在缺口上
临时修建一座桥梁,
接着由此进入新加坡。

二战结束后,
英方重新修建长堤,
不过当局未重建开关桥,
船闸航道也被永久关闭。

马新两国分家近两年后,
双方落实护照管制措施。

但为了简化来往两国的
出入境程序,
马新双方在同年
推出限制护照,
如今已停用。

继1964年后,
新柔长堤两度拓宽,
以满足庞大的交通量。

马新第二通道正式开幕,
分流新柔长堤的交通量。

时任首相马哈迪提议
拆除新柔长堤柔佛一端,
并以一座弯桥取而代之。

时任首相阿都拉
以国家主权为前提,
停止建造弯桥

至于为了兴建弯桥
而填出来的人工岛,
时至今日依然可见。

狮城丹戎巴葛火车站
结束运作。
柔佛苏丹依布拉欣
亲自驾驶最后一趟火车,
通过新柔长堤进入我国。

我国实施行动管制令
应对冠病疫情,
新柔长堤关闭744天,
仅运载必需品的重型车辆
获准通过长堤往返两地。

马新两国解除边境管制,
新柔长堤重新开放。

新柔捷运系统通车后
每小时预计可以承载
1万名乘客。

长堤车流量 60年间翻20倍!

据统计,每天平均有35万人通过新柔长堤来往新柔两地,每逢周末和公共假期更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

从1958年到2018年,新柔长堤每日平均车流量在60年间增长了20倍!

新闻报道经常提到,全球最繁忙的陆路关卡之一就坐落在马新两国,但是究竟有多繁忙呢?

数据显示,全球九大繁忙的陆路关卡中,新柔长堤关卡排在第二,仅次于中国广东省珠海市的拱北口岸;至于马新第二通道也榜上有名,位居第八。

百年间由窄变宽 长堤拓宽逾三倍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新柔长堤先后进行了三次拓宽工程,宽度从原本的8米,增加超过三倍到现在的27.8米左右。

长堤开幕之时,
路面宽度只有8米。

长堤首次进行拓宽工程,
车道从两条增加到三条,
并且增加一条人行道。

时隔十年后,
车道从三条增加到六条,
其中包括一座
重型车辆专用高架天桥。

为了配合旧新山关卡的
扩建工程,
长堤的我国一侧
再增加一条车道。

重型车辆专用的高架天桥
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而是改为专用车道,
左方则是摩托车专用道。

除了新柔长堤,马新两国也在上世纪90年代兴建了马新第二通道,连接柔佛州西部的丹绒古邦(Tanjung Kupang)和新加坡大士(Tuas),以分流长堤的交通量。

自从马新两国在2022年4月解除冠病疫情的边境管制措施后,往返新柔两地的通关人次暴增,并在去年重返1亿人次的水平。

当局估计,马新两座陆路关卡的通关人次,每年增长15%。按照这个数据来推算,2027年的出入境人次预料会突破2亿大关!

两条通道仍拥堵 马新如何应对?

从新山方向眺望的新柔长堤。(图:Wikimedia Commons/ZKang123)

虽然马新两国已经有两条陆路交通要道,但仍难以应付庞大的交通需求。

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在2019年成立“解决新柔长堤交通拥堵特别委员会”,并且拟定多项措施对症下药,包括:

  • 在高峰时段实施逆向车道(contra lane)。
  • 增加摩托车自动通关系统(M-Bike)通道。
  • 探讨在新柔长堤建造有盖人行道。
  • 提升新山两座陆路关卡,即苏丹依斯干达大厦(新山关卡)和苏丹阿布峇卡大厦(马新第二通道关卡)。

另一边厢,新加坡兀兰关卡将从2025年起分阶段扩建,为期10到15年。一旦完成后,兀兰关卡的面积将是现有的五倍大,相等于133个标准足球场,届时在繁忙时段的通关时间,将从目前的约6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就在马新两国致力解决问题之际,网络上也有各种管道,协助越堤族避开车龙,例如善用过去一周的交通数据来推测通关时间,以及观察设置在新柔长堤和马新第二通道的定点摄像机画面,让旅客掌握最新交通情况,从中决定合适的时间往返两地。

无需出示护照 扫码通关更快速?

在马新第二通道关卡,一名旅客尝试扫码通关。(图:Facebook/Jabatan Imigresen Malaysia Negeri Johor)

在“人手一机”的现今时代,扫描QR码已经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除了扫码点餐和付款,如今还可以扫码通关。

从6月1日起,新山两座陆路关卡使用不同的手机应用程式。民众只需事先在手机应用创建个人资料,再由系统生成专属的QR码,接着在通关柜台扫描QR码,就能完成通关程序,无需再出示护照。

其中,新山关卡将会使用全新的MyRentas手机应用,马新第二通道关卡则用MySejahtera手机应用的MyTrip功能。《星洲日报》报道,这么做是为了测试更加符合效率的系统。

MyRentas和MyTrip扫码通关系统。(图:MyRentas官网、柔佛州移民局)

这项新措施正处于为期三个月的测试阶段,目前暂不开放给外国人使用。当局预计,新措施将为通关者减少50%的等候时间,而民众在出入境时仍可选用实体护照。

然而,根据6月3日的新闻报道,MyRentas的供应商正在完善手机应用,尚未准备好投入使用,因此目前只有马新第二通道关卡启用了MyTrip功能。

而在新加坡一端,当局从今年3月起,在兀兰和大士关卡推出扫码通关系统。旅客只要预先在MyICA mobile手机应用设置好QR码,即可快速扫码通关,整体通关时间预计缩短30%。

这项措施仅限开车或乘坐汽车的旅客。至于通过巴士或火车抵达新加坡的旅客,仍需使用实体护照通关。

百年长堤史 马新关系晴雨表

从新加坡方向眺望的新柔长堤。(图:Facebook/Vivian Balakrishnan)

作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础建设,新柔长堤的故事,远远不止于川流不息的交通,还牵动着马新两国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变迁。

新柔长堤在1924年启用后,英国殖民政府以国内基础设施来运营长堤,直到1965年马新分家后,长堤成为了跨国边境通道至今,也是偶尔被政治人物用来威胁分割两地的筹码。

根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时任柔佛州议会议长阿里拉亚(Haji Ali Raya)曾在1966年8月表示,新柔长堤对政治和经济没有益处,理应拆除它并且在柔佛海峡一带兴建港口,以带动我国经济。

30年后,时任首相马哈迪提出以全新桥梁取代新柔长堤的建议,好让船只可以经过柔佛海峡。这番言论,促使马新两国多次对此进行双边协商,但在双方并未达成共识之下,马哈迪于2002年提议拆除长堤的柔佛州一端,并以一座名为“美景桥”的弯桥取而代之,后来被马哈迪的继任者阿都拉于2006年下令取消这项工程。

在新柔长堤一旁的输水管。(图:Facebook/Lee Hsien Loong)

此外,沿着长堤而建的三条输水管,多年来从柔佛输送生水到新加坡,可说是新加坡的生命线之一,也是马新关系的其中一个摩擦点。

上世纪60年代,马新双方签署了两份水供协议,一份签署于1961年(2011年已经失效);另一份则签署于1962年,有效至2061年。

如今成为争议的,就是这份1962年的协议。根据该份文件,我国允许新加坡以马币3仙购买1000加仑的生水,并且阐明双方可在25年后,也就是1987年重新检讨水供价格,但是我国并没有向新加坡提出交涉。

从1998至2003年期间,也就是马哈迪提议拆除新柔长堤的时期,马新两国为了水供争论不休。起初,马哈迪提议我国以每1000加仑45仙的价格卖生水给新加坡,过后又加码至60仙,甚至提高到6.25令吉,比1962年的价格高出200倍!

时至今日,双方并没有就此达成共识,水供价格依然维持在每1000加仑3仙。

对于水供课题的前景,现任首相安华表明,我国必须履行向新加坡供水的承诺,而且双方有必要合作提升柔佛河的容量,以造福柔新两地人民,并且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世纪跨境流动 塑造集体回忆

从新加坡眺望的新柔长堤。在不同的路灯照射下,马新两国的边界清晰可见。(图:Flickr/Lionel Lim)

尽管双方在一些课题上存有分歧,但无可否认的是,马新两国依然是主要的贸易伙伴,而新柔长堤更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

从鸡蛋、蔬菜和水果等必需品,再到观赏鱼和半导体等商品,大量货物通过长堤运输就是一大证明。此外,成千上万的马来西亚人每天往返新加坡工作,以及新加坡人在周末和公共假期涌入新山,凸显出两地人民的紧密关系。

历经100年的新柔长堤, 衔接的不只是柔新两地,还有两岸人民的商贸、文化和感情,未来还将继续为世世代代谱写更多共同的生活记忆。

下来通过五张新旧照片的对比,看看新柔长堤的今昔面貌。

新柔长堤鸟瞰图(1953年|2024年)
从新山眺望的新柔长堤(1924年|2020年)
从新加坡眺望的新柔长堤(1942年|2022年)
新柔长堤柔佛州一端鸟瞰图(1953年|2024年)
从新加坡眺望的新柔长堤(1970年代|2020年)

数据采集与分析:陈成辉
资料搜集与整理:林宇航、陈成辉
制图:陈惠诗、陈成辉
撰文:陈成辉

照片来源:
马来西亚国家档案局、新加坡国家档案馆、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
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英国皇家空军、
澳洲国家图书馆、澳洲战争纪念馆、谷歌地图、
PaperToTravel、Azhar Mohamed、Flickr/Mohamed Shaz、图懂天下/陈成辉

追踪《图懂天下》FacebookInstagram账号,一图看懂更多关乎你我的事!

如果你觉得《图懂天下》的内容有意思的话,希望你可以Buy Me a Coffee提供小小捐助,让这个平台更有动力走得更远、更好!

error: